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投江自尽与楚国的衰落和自身的悲愤密切相关。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他忠心耿耿地辅佐楚怀王,主张联齐抗秦,希望通过改革使楚国强大。然而,由于奸臣的谗言和小人的陷害,屈原不仅未能实现抱负,反而被屡次流放。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如《离骚》《天问》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楚国面临灭顶之灾。得知这一消息后,屈原悲痛欲绝。他深感无力挽救国家,也痛恨奸佞当道、忠良遭弃的现实。在绝望中,他选择以身殉国,于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后划船打捞,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侵害他的身体。这一行为逐渐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的投江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抗议,更是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哀叹。他的忠诚、才华和悲剧性命运,使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作品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