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识问答 >

初二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第二章译文

2025-07-15 14:26:47

问题描述:

初二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第二章译文,在线等,求大佬翻我牌子!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5 14:26:47

初二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第二章译文】《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儒家经典之一,内容以仁政、民本思想为核心。其中,《孟子三章》是初中语文教材中较为重要的篇章,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和语言风格。

本文将对《孟子三章》中的第二章进行原文与译文的对照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内容要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原文与译文对照总结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

“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地理上的优势,地理上的优势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外有七里的护城河,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如果包围起来攻打,一定是因为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但最终还是不能取胜,这说明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地理上的优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也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却弃城而逃,这说明地理上的优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二、重点

项目 内容
主题 强调“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即民心向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核心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论证结构 通过举例说明即使拥有天时或地利,若缺乏“人和”,仍会失败。
修辞手法 排比、对比,增强说服力;用具体事例引出抽象道理。
现实意义 不仅适用于军事,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团队合作等社会生活领域。

三、学习建议

1. 理解关键词句:如“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体会其象征意义。

2.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有助于理解孟子主张的现实意义。

3.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人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如团队协作、社会和谐等。

4. 积累名言警句: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为写作积累素材。

结语:

《孟子三章》第二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揭示了“人和”在成功中的关键作用。学习这一章节,不仅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