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逡巡”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历史或古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它主要用来形容人犹豫不决、徘徊不定的状态,有时也带有退缩、不敢前进的意思。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逡巡 |
拼音 | qūn xún |
含义 | 形容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也可表示退缩、不敢行动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 |
现代用法 | 使用较少,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 |
二、常见用法举例
1.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曰:‘壮哉!’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然项王不能东渡,逡巡而不进。”
2. 《后汉书·王符传》:
“今人臣之谏,或以直道而死,或以迂远而废,故士多逡巡而不敢言。”
3. 现代文学中:
如鲁迅《阿Q正传》中虽未直接使用“逡巡”,但其描写人物心理的细腻程度与“逡巡”所表达的犹豫心理有相似之处。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徘徊、迟疑、犹豫、踟蹰 |
反义词 | 勇往直前、果断、迅速、坚定 |
四、总结
“逡巡”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选择时的犹豫不决或退缩状态。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用,但在文学作品、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意图。掌握这类词语,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素养,也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