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千里的典故】“赤地千里”是一个常用于形容极端干旱或土地贫瘠、寸草不生的成语。其字面意思是“赤色的土地,绵延千里”,象征着土地荒芜、资源匮乏、民生凋敝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在历史、地理、农业等多个领域也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典故来源
“赤地千里”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尤其在农业社会中,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左传》《史记》等古籍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赤地千里”的表述,但类似的描述屡见不鲜,如“旱魃为虐,焦土千里”等,都反映了古人对干旱灾害的深刻印象。
在后世的诗词、史书及民间传说中,“赤地千里”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表达,用来形容战乱、灾荒后的凄凉景象,也常用来比喻经济萧条、社会动荡时期的情形。
二、常见用法与含义
| 使用场景 | 含义说明 |
| 描述自然灾难 | 形容因长期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植被枯死,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
| 历史背景描写 | 用于描绘战争或灾荒后的荒凉景象,体现人民生活的艰难。 |
| 文学创作 | 作为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营造悲凉氛围。 |
| 经济或社会状况 | 比喻经济衰退、资源匮乏、民生困苦的局面。 |
三、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赤地千里”的关系 |
| 饥寒交迫 | 饥饿与寒冷同时存在 | 表现民生困苦,与“赤地千里”有相似主题 |
| 荒无人烟 | 极度荒凉,人迹罕至 | 与“赤地千里”一样,强调环境恶劣 |
| 天灾人祸 | 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结合 | 可能导致“赤地千里”的结果 |
| 粮尽援绝 | 粮食耗尽,援军断绝 | 常出现在战乱或灾荒背景下 |
四、现代应用与引申义
在现代社会,“赤地千里”虽然不再常用作直接描述自然现象,但在文学、影视、新闻报道中仍常被引用,以突出某些地区因气候、政策、战争等因素导致的生态恶化或经济困境。
例如:
- 在描写某地因持续干旱而面临粮食危机时,可以用“赤地千里”来形容其严重程度。
- 在分析某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时,也可用该词来强调问题的严峻性。
五、总结
“赤地千里”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其背后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也蕴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它不仅是对干旱灾害的形象概括,更是对生态平衡、资源保护、社会治理等问题的一种警示。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用法及引申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赤地千里 |
| 含义 | 形容土地极度干旱、荒芜,寸草不生 |
| 来源 | 古代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多见于文学与史书 |
| 用法 | 描述自然灾难、历史背景、文学修辞、经济状况 |
| 相关成语 | 饥寒交迫、荒无人烟、天灾人祸、粮尽援绝 |
| 现代意义 | 强调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社会困境 |
| 总结 | 具有文化深度,反映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具有警示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