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果腹的含义是什么】“食不果腹”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吃不饱饭,生活贫困、饥饿难耐的状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中人们因粮食短缺或经济困难而无法满足基本饮食需求的情景。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食不果腹 |
拼音 | shí bù guǒ fù |
出处 |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民皆有食,我独无。”后演变为“食不果腹”。 |
含义 | 形容食物不足,肚子无法吃饱,生活贫困,处于饥饿状态。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生活困苦、饥荒或经济拮据的情况。 |
近义词 | 饥肠辘辘、饿得前胸贴后背、食不充饥 |
反义词 | 饱食终日、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食不果腹”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左传》中提到百姓因战乱或天灾导致粮食匮乏,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后来,“食不果腹”逐渐成为形容生活艰难、缺乏食物的常用表达。
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既可以指实际的饥饿状态,也可以比喻精神上的“饥饿”,比如对知识、文化或情感的渴望得不到满足。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生活贫困 | “他一家五口人,常常食不果腹,靠政府救济度日。” |
讽刺贪官污吏 | “官员们挥霍无度,而百姓却食不果腹,真是讽刺。” |
历史背景描写 | “那年大旱,庄稼歉收,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
四、总结
“食不果腹”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表达了人们对基本生存条件的强烈关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珍惜现有的资源和生活条件。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