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的原文及翻译】“多行不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意思是做了很多坏事,最终会自取灭亡。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作恶多端、行为不端的人,强调恶有恶报的道理。
一、原文出处
《左传·隐公元年》节选:
>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了很多不义之事,必然会自己垮台,你暂且等着看吧。”
二、翻译解释
原文 | 翻译 |
多行不义 | 做了很多不正当、不道德的事情 |
必自毙 | 必然会自己失败或灭亡 |
子姑待之 | 你暂时等着看(结果) |
三、成语含义总结
“多行不义”强调的是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人如果长期做违背道义、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即使暂时得逞,最终也会因为失去人心、招致反对而失败。这个成语在古代常用于劝诫统治者要以德治国,也常用于批评那些为非作歹之人。
四、相关历史背景
该成语出自《左传》,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历史。当时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因权力争斗引发矛盾,共叔段多次越礼行事,最终被郑庄公击败。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正是对共叔段行为的评价。
五、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多行不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若长期违反法律、道德或社会公序良俗,最终都会面临相应的惩罚或失败。因此,这一成语不仅是对过去的警示,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六、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多行不义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 |
原文 |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翻译 | 做了很多不义之事,必然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看。 |
含义 | 行为不端终将失败 |
应用 | 警示人要遵守道德和法律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郑国兄弟争权事件 |
通过了解“多行不义”的来源与含义,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智慧,也能从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