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尘而拜出处于哪里】“望尘而拜”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权贵或地位极高的人极度恭敬、敬畏,甚至不敢直视。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下面我们通过与表格的形式,来详细解析“望尘而拜”的来源及其意义。
一、
“望尘而拜”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夫望尘而拜,非敬也;仰屋而叹,非思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远远看到车马扬起的尘土就下拜,不是真正的尊敬;仰头叹息,也不是真正的思考。这里的“望尘而拜”原本带有贬义,批评那些趋炎附势、盲目崇拜权贵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望尘而拜”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对权威人物的极度敬畏,甚至带有讽刺意味,暗示这种行为缺乏独立判断,是一种虚伪的奉承。
该成语在现代使用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强调人们对权力或名望的盲目追随,提醒人们应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望尘而拜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原文句子 | “夫望尘而拜,非敬也;仰屋而叹,非思也。” |
| 原意 | 形容对权贵盲目崇拜,缺乏真正尊重和思考 |
| 现代用法 | 表示对权威或名望的极度敬畏,常含讽刺意味 |
| 用法举例 | 他见到领导时总是望尘而拜,让人觉得十分做作。 |
| 含义延伸 | 强调对权力的盲目追随,讽刺缺乏主见和独立人格的行为 |
| 文化背景 | 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下,人们对权贵的畏惧与奉承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望尘而拜”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威时,应保持理性与独立思考,避免盲从与虚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