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简介】三门峡大坝位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是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工程自1957年开始建设,1961年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的水利项目之一,三门峡大坝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门峡大坝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它的建设过程经历了多次调整和优化,体现了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三门峡大坝概况表
项目 | 内容 |
工程名称 | 三门峡大坝 |
建设时间 | 1957年—1961年 |
地理位置 | 河南省三门峡市 |
所属河流 | 黄河 |
坝型 | 拱形混凝土重力坝 |
最大坝高 | 106米 |
坝顶长度 | 713.2米 |
总库容 | 36亿立方米 |
防洪标准 | 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 |
发电装机容量 | 约140万千瓦 |
年发电量 | 约50亿千瓦时 |
主要功能 | 防洪、发电、灌溉、航运 |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效缓解了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三门峡大坝在生态方面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黄河水沙调控的研究,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总体而言,三门峡大坝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经验教训也为后续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