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谁】“东山再起”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力量。这个成语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它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与名士。
一、
“东山再起”这一典故最早出自《晋书·王羲之传》中关于谢安的记载。谢安是东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曾隐居东山,后来出山辅佐朝廷,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东山再起”便用来比喻在失意之后重新崛起。
该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功名、淡泊名利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与期待。在现代语境中,它常用于描述企业家、政治人物或个人在低谷后再次成功的情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典故出处 | 《晋书·王羲之传》(实际为《晋书·谢安传》) |
成语含义 | 指在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或力量 |
原始人物 | 谢安(东晋政治家) |
出处原文 | “安虽退处于东山,而时有忧国之思。”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个人或团体在低谷后重新崛起 |
现代意义 | 强调逆境中坚持与再度成功的可能性 |
文化内涵 | 体现古代士人的理想主义与入世精神 |
三、延伸理解
“东山再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逸”与“入仕”的辩证思考。谢安在隐居期间并未放弃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最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一代名臣。这种“隐而不屈,出而有为”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中“儒道结合”思想的体现。
此外,这个成语也常被现代人用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在面对挫折时不轻言放弃,保持希望与斗志。
如需进一步了解谢安的生平或“东山再起”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继续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文化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