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时进个人简历】董时进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农村建设之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主张通过教育和组织来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个人简介
董时进(1900年—1975年),四川成都人,早年留学美国,学习农业经济,回国后投身于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事业。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实验学校之一——北平燕京大学农村建设实验区,并积极参与乡村自治运动。其著作《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等对中国农村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主要经历
时间 | 事件 |
1900年 |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
1920年 | 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 |
1923年 | 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现中国农业大学前身) |
1925年 | 参与发起“中华农学会”,推动农业科学研究 |
1926年 | 在北平燕京大学设立农村建设实验区,开展农村教育实践 |
1930年代 | 积极参与乡村自治运动,倡导“乡村自救”理念 |
1949年后 | 转入教育领域,继续从事农业政策研究与教学工作 |
1975年 | 去世,享年75岁 |
三、主要贡献
1. 农村教育探索:董时进认为,农村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民素质低下,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知识水平。
2. 农村组织建设:他提倡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如合作社、互助会等,以增强农村自主发展的能力。
3. 农村经济研究:他在农业经济学方面有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土地制度、农业技术改进的建议。
4. 乡村自治实践:他积极推动乡村自治,主张让农民自己管理农村事务,减少政府干预。
四、代表著作
书名 | 出版时间 | 内容简介 |
《农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 | 1930年 | 系统阐述农村运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
《中国农村问题》 | 1935年 | 分析中国农村的困境与出路 |
《乡村建设论》 | 1940年 | 提出乡村建设的具体策略与目标 |
《农业经济学》 | 1948年 | 介绍农业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
五、历史评价
董时进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他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思路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尽管他的许多主张未能在当时完全实现,但其对农民权益、农村教育和农村组织的重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结语
董时进一生致力于农村建设,他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农村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充满理想与责任感的社会改革者。